紫微斗数创始人——陈抟祖师简介

陈抟祖师生平简介:


陈抟(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今安徽亳州人。


宋代关于陈抟的资料很多,但关于陈抟的家世情况记载却几乎没有。陈抟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其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宁。只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涉及陈抟的身世,收于《群谈采余》。关于陈抟的出生称“莫知所出”,又将其身世进行了神秘的解释,称一个渔翁打鱼时得到一个紫色的肉球,渔翁打算煮吃时,天显异象,“俄而雷电绕室大震,渔人惶骇,取出以掷地,衣裂儿生,乃从渔人姓陈。”


陈抟少年时应读过很多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陈抟传》记载,陈抟“生而不能言”,可能陈抟开口说话较迟。《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在四五岁时,“戏于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涡水位于河南、安徽一带,这一点也印证陈抟生于亳州的可能性,被渔人收养的陈抟没有母亲,应该是在街坊邻居的关照下长大。值得注意的是,史籍多记载陈抟曾广读诗书,史称陈抟“好读易,手不释卷”。《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曰:“年十五,诗、礼、书、数及方药之书,莫不通究。”说明少年陈抟的学习领悟力较强,应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机会读很多书。陈抟读书兴趣广泛,并不局限于儒家典籍,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并对易学产生深厚的兴趣,为他之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青壮年的陈抟有济世之志,曾应试科举。多数资料认为陈抟没有考取进士,如《宋史》记载“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五代史补》亦称“数举不第”。也有少数资料认为陈抟曾考中过进士,如北宋张舜民《画墁录》认为“希夷先生陈抟,后唐长兴中进士也,既而弃科举之武当山”。


陈抟似乎不仅有济世之才,而且有帝王之相。“先生揽镜自照曰:非仙而即帝。其自任如此。”也就是陈抟如果不归隐,他是可以当帝王的。也有大量笔记传说记载陈抟曾试图武装夺取政权,得知宋太祖得天下后,认为天下“自此定矣”,于是归隐。换言之,陈抟如果想争天下,则宋太祖是不可能与之相争的,但陈抟认可宋太祖的天下是一个太平的天下,抑或是一个顺承天命的王朝,陈抟因而拱手相让。陈抟生于唐末五代乱世,青壮年时,他原想通过参加科举,发挥其救民济世的才能,然而陈抟最终选择了归隐修道。


陈抟应该没有娶妻生子。无论陈抟中进士与否,后唐长兴年间陈抟已经六十多岁,如果没有隐居修道,应该已娶妻生子。以陈抟在宋代的巨大影响,陈抟如果有妻、子,文献资料应有相关记载。然所有资料没有陈抟娶妻生子的记载。普通人若不修道,至六十岁无妻无子是不寻常的。


另外,陈抟的名、字、号出现的时间不会太晚,表达了陈抟在修道方面的抱负,而非政治上的抱负。陈抟之名、之字,是何时取的,亦应考虑这一因素,因为陈抟的名字即暗示了其道家信仰。陈抟字“图南”,号为“扶摇子”。《庄子》记载有一种大鸟名为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短短一段话,包含了“抟”“扶摇”“图南”等陈抟全部的名号,且有深远的道家意义。陈抟之名、字与庄子旨趣相投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应该是陈抟接受道家思想之后,为自己起的名字以表明自己的修道志向。综上,陈抟接受道家思想不会晚于青壮年时期,很可能“既长学道”,因赡养双亲,待双亲过世后方选择归隐。


五代末年,众人为避乱而纷纷隐遁于山林,陈抟遇到孙君仿、鹿皮处士,二位隐士“高尚之人也”,应该也是有道术的人,他们建议陈抟“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


关于陈抟隐居武当山,史料多有记载。杨亿《谈苑》、《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七、魏泰《东轩笔录》卷一等均记载陈抟举进士不第之后,隐武当山。以上史料均较为可信,杨亿十一岁时即以诗闻名,宋太宗诏送阙下,并授官职,陈抟去世时杨亿已十五岁邵伯温之父邵雍为陈抟的再传弟子。《谈苑》《新雕皇朝类苑》《邵氏闻见前录》所言略同。魏泰为湖北襄阳人,家即在武当山附近,其活动年代在1105 年前后,其所著记载:“陈抟,字图南,有经世之才。生唐末,厌五代之乱,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能辟谷,或一睡三年。”


陈抟曾隐居武当山修道当无疑问,此处应注意的是陈抟修道的方式。陈抟初修道,没有进行任何入教仪式,没有度牒。依据宋制,出家拜师应跟随本师生活在道观中,陈抟是独自隐居山野,其隐居地点九室岩不在三十六岩中,历代山志也未记其详细方位,说明九室岩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从修道实践上讲,服气辟谷应该在无人打扰的偏远地方。


陈抟隐居修道,却名声在外。慕名前来拜访的士大夫众多,陈抟却“皆不与之友,谢绝人事,野冠草服”。为了回避拜访者,陈抟一再搬迁,先后搬到武当山桃源峰东的诵经台、白云峰、五龙宫,“桃源峰......东即诵经台,昔陈希夷遁迹再迁,诵易于此。今台址归然。”“白云峰,陈希夷避名,三迁于此,次后五龙,徙之华岳。”由于前来拜访的人太多,陈抟最后迁至华山。


陈抟于 944 年到达华山。据《太华希夷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陈抟七十多岁时,“俄徙居华山,得古云台观基,辟荆榛而居之”。他初到华山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道观古址,是荒芜的,没有人住的,也有材料称陈抟居住在华山云台观少华石室。”据说陈抟栖止的少华石室,在少华山主峰后悬崖上天然生成的凹陷处,有石墙遮挡,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密室,有两丈长,六尺高,室内有巨石作为天然石床,此处依岩而凿,绝谷峭壁鲜有人迹,今人称为“陈抟睡洞”。


陈抟以睡功闻名,在华山多不外出,常睡不起。北宋仁宗皇祐三年,云台观道士武元亨向皇帝进《希夷先生传》曰:“初先生居下方,茅茨不剪,蒿芜不除,有访先生者,窥其户,阒焉无人,但鸟声兽迹,或樵子山麓荐莽深处,有骸如腊尘盖翳焉,迫而视之,乃先生也,扪其心,独暖。良久气还而兴曰:睡适酣,奚为扰我?”武元亨为陈抟的弟子,当时的云台观住持,依他所言陈抟初到华山,常隐居而睡。《青琐高议》云:“睡动经岁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说:“先生常闭门卧,累月不起。”《宋史》本传记载:“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诗林广记》曰:“(陈抟)居华州云台观,多闭户独卧,或累月不起。”


陈抟作为一名修道的隐士,以其高深的修行名动天下,在百余岁时曾几度被皇帝召见,更有传闻陈抟曾参与了宋初的诸多政治活动。正史与宋人笔记等史料中大量记载陈抟与宋皇室和士大夫的交往互动,说明陈抟虽为隐士,却在宋代享有极高的声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其他得道的高道一样,陈抟具有预知自己死期的能力。他叮嘱随侍弟子贾德升,在华山莲山峰张超谷中打凿一石室,作为安葬之地。


端拱二年(989年),陈抟逝世,如今在华山云台北峰北面,有一处打凿的石穴,据说是“希夷先生蜕骨之穴”。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月,宋真宗亲自前往岳庙,至云台观,免除了云台观道士的地税田租,并指示陈抟弟子贾德升在观内营造“圣祖并真宗本命星官元辰三殿”,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又增建集真殿。


从全国各地地方史志的记载看,陈抟似乎去过很多地方。萧天石《道海玄微》言,陈抟“武当岷山数往还”,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陈抟隐居武当山之时,多次到蜀中访道游学。四川有很多陈抟到访的遗迹,《蜀中广记》记载四川荣县“荣德山为陈抟修真处又名希夷山。”陈抟曾到四川崇龛,“旧普慈志云,铁山枣、崇龛梨、天池藕三者,皆希夷所种也”。“安岳治西,有破石井,中分出水,世传希夷先生所凿,治北方池有手植莲多喜山,有丹炉石枕,皆其遗迹。” 另外,浙江浦江县有“陈抟洞”,江苏太仓有陈抟桥,安徽宿州有陈抟山, 陈抟曾在四川多喜山修道。他还到过江西庐山的白鹤观、简寂观,山东济南有陈抟书写的福寿宁碑刻。

图片

陈抟祖师著述


《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入室还丹诗》50 首。《易龙图序》、《易龙图》、《人伦风鉴》、《超苦海诗》。《无极图》、《先天图》,有观点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即是由陈抟的《无极图》演变而来。《阴真君还丹歌注》,涉及外丹、内丹,但以内丹为主,其丹法与后来全真家不尽相同,涉于双修,有正统道藏本。《正易心法注》是陈抟的另一部重要易学著作,据《佛祖统纪)记载,陈抟曾得麻衣道者传授《正易心法》,并注解此书。。此文始见《宋史·艺文志》,曾刊入元《道藏》,《道藏缺经目录》列其为亡佚。后世出现此书并收入《藏外道书》。《道藏》本《诸真圣胎神用诀》内收录《陈希夷胎息诀》,此两项为内丹修炼方面的著作。《道藏》收录曾糙《道枢·观空》篇收录陈抟的论说,可见其“五空”思想。《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像记》,《太一宫记》。《河洛真数》、《心相编》、《神相全编》、《紫微斗数全编》等。